首页 > 文献 > 如何解决塑料编织袋袋体破损的问题

如何解决塑料编织袋袋体破损的问题

2017年4月10日 admin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摘要:塑料编织袋现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其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可承载并有效保护质量较大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使用需求。因此,编织袋袋体应保证不易破损方可正常使用。本文采用Labthink兰光自主研发的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对塑料编织袋样品的拉伸性能进行检测,并通过对试验过程及设备参数、原理等信息的描述,为企业检测塑料编织袋的抗拉强度性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塑料编织袋、破损、拉伸性能、柔韧性、抗拉强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1. 意义

塑料编织袋主要包括聚丙烯袋、聚乙烯袋,其主要生产工艺是利用塑料原料经挤出薄膜、切割、单向拉伸为扁丝,经过经纬编织得到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日用品、肥料、化工产品等的包装。

塑料编织袋的柔韧性可通过测试袋体抗拉强度(拉伸强度)来判定,从而验证塑料编织袋是否满足产品的包装需求。若塑料编织袋袋体的抗拉强度较低,即袋体柔韧性较差,在储存和流通的环节易出现袋体破损和泄漏的问题,不但造成包装内容物出现泄露的情况,而且降低了塑料编织袋的寿命,因此生产企业应加强塑料编织袋抗拉强度的测试。

图1 各类塑料编织袋

2. 检测样品

本次测试以某企业提供的塑料编织袋为样品。

3. 检测依据

关于塑料编织袋测试标准可参考GB/T 1040.3-2006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4试验设备

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XLW(PC) 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图2  XLW(PC) 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4.1 测试原理

将试样装夹在夹具的两个夹头之间,两夹头做相对运动,通过位于动夹头上的力值传感器和机器内置的位移传感器,采集到试验过程中的力值变化和位移变化,从而计算出试样的拉伸、撕裂、变形率等性能指标。

4.2 适用范围

(1) 本设备可用于塑料薄膜、复合膜、薄片、编织袋等材料的拉伸性能、拉断力、抗拉强度与变形率、抗撕裂性能、抗穿刺性能、剥离强度性能、热封强度性能等指标的测试;可用于输液袋盖、软橡胶瓶塞、口服液盖穿刺/拉拔力的测试;可用于胶带解卷力、塑料瓶抗压力、组合盖及果冻杯、酸奶杯盖膜的开启力等产品与包装性能的测试。

(2) 本设备可满足GB/T 10004、ISO 37、GB 8808、GB/T 1040.1、GB/T 1040.2、GB/T 1040.3、GB/T 1040.4、GB/T 1040.5、GB/T 4850、GB/T 12914、GB/T 17200、GB/T 16578.1、GB/T 7122、 GB/T 2790、GB/T 2791、GB/T 2792、GB/T 17590、ASTM E4、ASTM D882、ASTM D1938、ASTM D3330、ASTM F88、ASTM F904、JIS P8113、QB/T 2358、QB/T 1130等国内外相关标准。

4.3 设备参数

500 N、50 N两种规格的力值传感器可供选择。

根据相关标准规定,设备提供50 mm/min、100 mm/min、150 mm/min、200 mm/min、250 mm/min、300 mm/min、500 mm/min七种试验速度,可根据试验标准要求自由设定。

1000 mm的超长行程可以满足大变形率材料的测试。

限位保护、过载保护、自动回位以及掉电记忆等智能配置,保证用户的操作安全。

一台试验机集成拉伸、剥离、穿刺、撕裂等七种独立的测试程序,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试验项目的选择。

支持LystemTM实验室数据共享系统,统一管理试验结果和试验报告。

5. 试验过程

(1) 用裁样器沿塑料编织袋样品的横、纵向分别裁取宽50 mm,长200 mm的试样各5条。

(2) 将试样两端分别装夹在设备的上、下夹头上,试样的长轴方向应与上、下夹具的中心连线重合。

(3) 设置试验速度、试样宽度等参数信息。

(4) 点击试验开始选项,试验开始。仪器自动计算、显示最终的试验结果。

6. 试验结果

本次测试的塑料编织袋样品横向平均拉断力(即抗拉强度)为386.507 N/50mm;纵向平均拉断力为398.011 N/50mm。

7. 结论

XLW(PC)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是一款专业用于塑料编织袋拉伸性能的检测设备,具有测试精度高,试验结果重复性好,能够真实反映塑料编织袋柔韧性。Labthink兰光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的检测服务与设备,为客户提供大量的包装材料性能数据参考。同时,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了解关于更多相关检测仪器信息,您可以登陆www.labthink.com查看具体信息。Labthink兰光期待与各行业中的用户增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分类: 文献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